2022-05-19
日前,中国科技馆印发《中国科技馆“人才强馆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才强馆工作,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工作蓝图。
2022-05-19
2022年2月至5月,“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送科技教育项目在宁夏海原县开展实施。海原县第五小学和第四中学“科创筑梦乡村科教服务站”建设完成,并开展了常态化主题科普活动。
2022-05-19
在绘制人体内每个细胞的图谱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神秘的免疫细胞B-1在子宫内存在的证据。
2022-05-19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生物土壤结皮(由生活在土壤表面的微生物、地衣和非维管植物组成的群落,主要分布于旱地)或可降低全球扬尘排放的55%,每年防止释放约7亿吨尘土。
2022-05-19
俄罗斯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新闻中心称,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科研人员发现了磁纳米粒子在铁磁流体中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性,该特性对于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2022-05-19
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的国际科研团队,修订了核聚变领域的一条基本定律。
2022-05-18
17日,由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主办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在线举办。
2022-05-18
美国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会产生包括延长寿命等一系列有利的健康结果,而这些影响取决于称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代谢激素。
2022-05-18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刊文称,他们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一种化学过程相结合,能精确控制RNA变化发生的位置和时间,这样的精确度使CRISPR技术更有效,并减少了潜在的副作用,同时也有望为某些疾病(包括癌症)开发出更有效的疗法。
2022-05-18
近几十年来,围绕种子方面的科技创新发展迅速。目前,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育种4.0时代,大幅提高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2022-05-18
记者17日获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与瑞典于默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合作首次发现,水星空间环境中存在着东向环电流。
2022-05-16
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针对防疫消毒等问题,科协牵头、组织相关专业学会专家,并整合“科普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权威机构防疫科普资源,推出通勤人员防护与清洁消毒防疫指南。
2022-05-16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2022-05-16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
2022-05-16
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在月球上生长的可行性,表明与在地球火山灰中相比,拟南芥植株在月球土壤样本中的生长速度较慢,并表现出更多应激迹象。
2022-05-16
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4时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2022-05-15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星环境与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发现了火星近期的水活动迹象。
2022-05-13
13日,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等10位科技工作者当选。